青年玩家在网络游戏中的文化实践——基于现象级手游《和平精英》的观察
作者:刘蒙之 张锐君
摘 要:以现象级手游《和平精英》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青年玩家的游戏文化实践进行探究。研究将游戏玩家视作能动主体,将网络游戏视为现实世界的外延,在此基础上将游戏文化诠释为玩家在多重游戏空间内的文化实践。理论视角上采用电玩空间阅读范式、电玩空间理论与流动空间理论等将游戏视为“诠释性的意义空间” ,在沃尔特提出的叙事空间、现象学空间和语义空间基础上增加了社交空间分析,从而交织出游戏文本、化身操作、符号意义与社交互动四种分析面向,并通过对玩家在游戏中的叙事、现象学、语义与社交等四种文化实践分析揭示了青年玩家基于游戏又出于游戏的创造性文化实践现象。研究发现四种文化实践并未割裂,相反,以《和平精英》 为代表的网络游戏打破了单机游戏与社交媒体的壁垒,凝结了身体叙事与社交功能,在叙事和社交的平衡中形成独特的话语实践体系,构建一种新的游戏生态:一方面《和平精英》 着重 “亲密关系”和“预先社会网络”范式下的身体遥感,原本属于个体的身体符号被嵌入社会通用符号体系中,从而解放了玩家身体操作的叙事性,游戏化身从单机游戏时代的自我表达主体转变为社交传播媒介;另一方面,随着电子游戏和玩家的彼此激活,叙事权力不再由游戏设计者所垄断,处于流动中的青年玩家正在以娱乐化和社交化的叙事方式参与电子游戏的话语建构中,在游戏设计者所划定的交互规则内积极设计交互内容,有意或无意中抵抗权力话语和强制性意义,丰富了新型电子游戏话语的内涵。
关键词:《和平精英》;网络游戏;游戏空间;文化实践
一、文献讨论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
三、研究发现
四、讨论
参考文献
[1] 宗争. 游戏学:符号叙述学研究.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1;25.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 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 2021-02-03. [ 2021-04-10] http: / / www. gov. cn / xinwen / 2021-02 / 03 / 5584518 / files/ bd16adb558714132a829f43915bc1c9e. pdf.
[3] 艾瑞咨询,中国移动游戏行业研究报告( 2019) . [ 2021-04-10] http: / / report. iresearch. cn / report_pdf. aspx? id = 3405.
[4] 李长洁. 逾越的愉悦——《零》 系列电玩游戏的空间阅读. 传播研究与实践,2013,1:168;169;175;169;176; 187;193.
[5] R. Silverstone. Why Study the Media. London:Sage,1999:60.
[6] B. K. Walther. La Representation de l’ espace Dans Les Jeux Video:GénéAlogie,Classification,Et Réflexions. La pra- tique du jeu video,2003:205-218.
[7] 康德. 判断力批判. 邓晓芒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7.
[8] 约翰·赫伊津哈. 游戏的人:文化的游戏要素研究. 多人译.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82.
[9] 鲁威人,石正贵,宋立欣. 游戏文化学.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9:13-26.
[10] 刘泓. 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3:39.
[11] 薛强. 赛博空间里的虚拟生存:当代中国电子游戏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19.
[12] 戴安娜·卡尔等. 电脑游戏:文本、叙事与游戏. 丛治辰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0.
[13] 蓝 江. 在 游 戏 中, “ 我” 是 一 种 怎 样 的 存 在? 2019-12-24. [ 2021-04-10 ]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 s/ GIYbYiuC7glQ6mqTZeRypQ.
[14] 马库斯·弗洛里德. 在线游戏互动性理论. 陈宗斌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1.
[15] 黄典林. 如何理解游戏研究的学术价值. 2020-07-03. [ 2021-04-10]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 s/ Btq_uWMCtlLG- DlW9eLDNdA.
[16] K. Salen,E. Zimmerman. This is Not a Game:Play in Cultural Environments/ / Utrecht:Digital Games Research Confer- ence,2003:14.
[17] 黄嘉彬,杨梓楣. 个体间隙穿越之移动及观察点:环境赋使知觉判断与信心评估. 体育学报,2016,6:158 .
[18] 渡边修司,中村彰宪. 游戏性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创作与体验游戏.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104.
[19] 米金升,陈娟. 游戏东西:电脑游戏的文化意义研究.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3.
[20] 钟智锦. 使用与满足: 网络游戏动机及其对游戏行为的影响. 国际新闻界,2010,10:100.
[21] 黄少华. 论网络空间的社会特性.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 :65;62.
[22] C. P. Lin,A. Bhattacherjee. Extending Technology Usage Models to Interactive Hedonic Technologies:A Theoretical Model and Empirical Test.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0,20(2) :167.
[23] C. M. K. Cheung,P. Y. Chiu,M. K. O. Lee. Online Social Networks:Why do Students Use Facebook? Computers in Hu- man Behavior,2011,27(4) :1338.
[24] W. K. Winkler. The Business and Culture of Gaming / / J. P. Williams,S. Q. Hendricks,W. K. Winkler. Gaming as Cul- ture:Essays on Reality,Identity,and Experience in Fantasy Games. Jefferson,NC:McFarland and Company. 2006:147.
[25] Shaw,A. What Is Video Game Culture? Cultural Studies and Game Studies. Games and Culture,2010,5(4) :404.
[26] 朱小枫. 从文本到受众——理解游戏体验的三要素. 艺术评论,2018,11:50.
[27] 吴小玲. 网络游戏对古典作品的重构——以《吞食地 online》和《三国策 online》为例. 当代传播,2005,2:76.
[28] D. Talin. Real Interactivity in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 / C. Dodsworth,Jr. Digital Illusion:Entertaining the Future with High Technology. New York:Addison-Wesley,1998:151-159.
[29] C. Chris. Chris Crawford on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 CA:New Riders,2004:47.
[30] R. Belk. Extented Self and the Digital World.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2016,10:51-52.
[31] 孟伟. 电子游戏中的互动传播———游戏中的游戏者分析. 河南社会科学,2008,3:91.
[32] 叶梓涛. 游戏的态度:如果不“严肃” ,你就无法感受它的魅力. 2020-04-24. [2021-04-10] https: / / mp. weixin. qq. com / s/ p34QyzNl91PUCH4vcKc5BA.
[33] 费彦. 现象学与场所精神.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4:3.
[34] M. Csikszentmihalyi. Play and Intrinsic Reward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1975,15(3) :135.
[35] 胡立如,丁静静,马颖峰等. 时间限制对沉浸体验的影响机制—基于教育游戏情境的实证研究. 开放教育研究, 2016,2:2.
[36] 迈克·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刘精明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
[37] N. Yee,J. N. Bailenson. The Proteus Effect: The Effect of Transformation Self-representation on Behavior. Human Com- munication Research,2007,33(3) :274.
[38] J. Cohen. Defining Identification:A Theoretical Look 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Audiences with Media Characters. Mass Communication Society,2001,4(3) :261.
[39] 衡书鹏,赵换方,范翠英等. 视频游戏虚拟化身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2020,5:810.
[40] 谭雪芳. 图形化身、数字孪生与具身性在场:身体-技术关系模式下的传播新视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 报) ,2019,8:65;68.
[41] 黄少华,朱永德. 论网络空间的虚拟生存. 宁夏党校学报,2006,4:73.
[42] 潘琼. 用户贡献内容:数字化时代的自我延伸. 新闻界,2016,24:54.
[43] 刘涛,杨有庆. 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卡斯特“ 流动空间思想” 的当代阐释.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4,2:73.
[44] 关萍萍. 互动媒介论——电子游戏多重互动与叙事模式. 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021-04-10] ht- tps: / / kns. cnki. net / kcms/ detail / detail. aspx? dbcode = CDFD&dbname = CDFD0911&filename = 2010134016. nh&uniplatform = NZKPT&v = jn1XT9ihkqWyalmbSuKR% 25mmd2F9VnwN7ItSiC3wGK9qsUb2wgpfHD% 25mmd2F n7p4LVa5TAHsePn.
[45] 周逵. 作为传播的游戏:游戏研究的历史源流、理论路径与核心议题. 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 7:29.
[46] 黄少华,杨岚,梁梅明. 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与人际互动——以《魔兽世界》 为例.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15,2:96.
[47] 约翰·费斯克. 理解大众文化. 王晓珏,宋伟杰.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1:34.
作者单位:
刘蒙之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张锐君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443(2022)02-0035-14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6BXW032);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团队项目(TD2020013Y)
DOI:10. 14086 / j. cnki. xwycbpl. 2022. 02. 004
收稿日期:2021-05-21